當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中國,各路媒體高度關注,都在從不同方面向中國讀者介紹這位“相對不熟悉”的作家。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埃爾諾。圖片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
作品早已進入中國
事實上,早在2003年,天津外國語大學的郭玉梅老師就已經翻譯了埃爾諾的三部代表性作品,分別是《位置》(La Place)、《一個女人》(Une femme)和《恥辱》(La Honte),并以《一個女人》的總標題集合在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郭玉梅老師還在譯后記中提到了她對埃爾諾作品的閱讀體會,可以看作對埃爾諾在中國的初步介紹。郭玉梅寫到:“她的作品就像一種建立在個人自傳基礎上的社會調查。她認為表現那些從未有發言權的底層社會人群的生活情境是她應盡的義務。”
2006年,時任《世界文學》雜志(雙月刊)主編余中先教授在當年的第6期刊登了孫婷婷翻譯的《外部日記》(Journal du dehors)選段。
2008年,《悠悠歲月》(Les Années)在法國的出版取得巨大反響,人民文學出版社在翌年邀請吳岳添先生翻譯了這部作品,并榮獲了出版社當年評選的“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之一。評選委員會的中法雙語頒獎詞如下:
“安妮?埃爾諾的《悠悠歲月》,通過對從四十年代直到今天的一些照片的記述,采用她創造的‘無人稱自傳’這種前所未有的體裁,回憶了她在這一歷史時期經歷的特定歲月。作者把個人的私事與時代的大事融合在一起,在自己回憶的同時促使別人回憶,從而使這部自傳成為整整一代法國人、特別是法國婦女的集體記憶。
嶄新的風格和出色的語言使《悠悠歲月》成為一部杰作,安妮?埃爾諾也因此當之無愧地躋身于法國當代第一流作家之列?!?/span>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悠悠歲月》封面
從這份頒獎詞里的幾個關鍵詞,我們就知道評委會準確地把握了安妮?埃爾諾這本書的特色,也表明中國文學界對安妮?埃爾諾的了解進入了一個更深化的階段。
2020年,法國社會學家迪迪埃?埃里蓬的《回歸故里》(Retour à Reims)被翻譯到中國并獲得強烈回應,獲得同年的“傅雷(法語)翻譯出版獎”的“新人獎”,在書評網站“豆瓣”上高居2020年度外國文學(非小說)第一名。其中關于“階層流動”的話題引發了中國讀者廣泛共鳴,而埃里蓬文中對埃爾諾的多處致敬,也讓讀者間接地對埃爾諾有了更多的認識。
就在今年10月底,上海人民出版社將推出三本安妮?埃爾諾的作品,分別是《一個男人的位置》《一個女人的故事》和《一個女孩的記憶》。其中《一個男人的位置》《一個女人的故事》是對《位置》(La Place)、《一個女人》(Une femme)的修訂再版,而《一個女孩的記憶》(Mémoire de fille)是首次翻譯。相信,隨著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的作品將有更多與中國讀者見面的機會。
從譯介到研究
除了譯介,中國學界對埃爾諾及其作品的研究這幾年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北京大學和巴黎第四大學聯合培養的陸一琛博士2015年在《外國文學》發表期刊論文《論安妮?埃爾諾自傳<悠悠歲月>的社會性維度》,并于2019年以《以攝影印證的自我書寫:安妮?埃爾諾和艾爾維?吉貝爾》(L’écriture de soi à l’épreuve de la photographie: Annie Ernaux et Hervé Guibert)為題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著重處理了埃尓諾的自我書寫與攝影的密切關系。
任教于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彭瑩瑩老師2016年在武漢大學出版社推出了她的法語博士論文《自傳契約,社會記憶——解讀安妮?埃爾諾的社會自傳》,她采用勒熱納教授的“自傳契約理論”來分析埃爾諾的作品,并敏銳捕捉到“社會自傳”(auto-socio-biographie)這一法國學界研究埃爾諾時的重要概念。
截至埃爾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過去20年在中國大小期刊上關于埃爾諾的論文達20篇。筆者了解到,埃爾諾的作品得到越來越多中國留學生群體的閱讀和欣賞,特別在女性讀者當中反饋強烈,陸續有一些嘗試學習埃爾諾寫作風格的文章。不少碩博士留學生在法國高校注冊和埃爾諾有關的論文,比如把她與中國作家蕭紅和中國香港作家李碧華進行比較。這一重視除了與埃爾諾自身在法國學院和民眾中獲得的雙重認可有關,也和2017年以來全球新一輪高漲的女性主義浪潮密不可分。
這一場新的女性主義運動,起始于美國,蔓延到法國,在中國也獲得了積極回響。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關注女性在戀愛、婚姻、家庭、社會等親密或外部關系中的平等和解放,女性獨立自主的意識和權利,而這些也正是埃爾諾的作品重點涉及的題材。雖然,在法國社會包括法國女性主義的內部,她也有一些爭議,但總體上她已經成為波伏瓦和杜拉斯之后,法國女性主義一個新的文化偶像。與此同時,根據埃爾諾作品改編的電影《純粹的激情》《正發生》等陸續上映,借助電影這一影響更為廣泛的大眾文化媒介,特別是關注女性墮胎權的《正發生》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中國的讀者和觀眾更為切實地體驗到埃爾諾作品的力量、她介入社會議題的勇氣和情感刻畫的細膩。我們有理由樂觀估計,埃爾諾的作品將在中國文學界和中國社會獲得更多的討論。
根據埃爾諾作品改編的電影《正發生》的劇照
珍貴的交流
安妮?埃爾諾來過中國,她在《悠悠歲月》中譯本的《致中國讀者》中寫道:“2000年春天,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先到北京,后到上海。我應邀在一些大學里談了自己的寫作。你們的國家——中國,我在童年時就多少次夢想過的地方,我在想象中在那里漫步……我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鬧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園的寧靜中漫步。我在最新式的高樓旁邊呼吸著平房的氣息。我注視著一群群小學生,被貨物遮住的騎車人,穿著西式婚紗拍照的新娘……其實我們完全是在同一個世界上……”這段文字不僅表達了她對中國的向往和好感,也一以貫之以她的方式觀察日常生活,表達對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這種書寫既是個人經歷,也有著能被他人分享的感性。
筆者曾于2014年至2021年留學法國,跟隨當代文學專家多米尼克?維亞爾(Dominique Viart)教授攻讀博士學位。2016年2月5日,埃爾諾出席《看燈光,我的愛人》(Regarde les lumières mon amour)改編的電影映后會,筆者有幸和她交談并合影留念。這是一部記錄她逛超市經驗的非虛構作品,她說,她曾經在上海的外灘漫步,進而在給筆者簽名的書頁寫道:“一次超市里的漫步(Une promenade dans l’hypermarché)?!?/span>
埃爾諾給本文作者的簽名
在對埃爾諾作品的追蹤閱讀中,筆者感到她從早期繞道父母親人迂回表達自我的“親子敘述”(Récits de filiation)中,逐漸走向新世紀以來加入更多對法國當代社會歷史的反省,體現了極大的寫作抱負和能力。相信,她能贏得越來越多熱愛文學的中國讀者的心。
田嘉偉 巴黎第十大學法國當代文學博士,現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比較文學系。出版有法語專著《法國當代作家筆下中國文人的生命與功課》(Vies et le?ons des lettrés chinois :Selon Gérard Macé, Pascal Quignard, et Christian Garcin)。
微信關注 今日中國
微信號
1234566789
微博關注